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物联网的发展

作者: 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
2024-03-08 04:11:17

物联网发展历程 - 知乎

物联网发展历程 - 知乎首发于物联网课程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物联网发展历程CAPTCHA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1.1.1 物联网发展历程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国外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书中首次提及物联网概念。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日本u-Japan战略,希望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韩国也实现了类似的发展。配合u-Korea推出的u-Home是韩国的u-IT839八大创新服务之一。智能家庭最终让韩国民众能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并能在家享受高质量的双向与互动多媒体服务。二、国内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009年8月24日,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同时,他提出了物联网具备规模性(只有具备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和流动性(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以及安全性(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保护,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个特点。三、物联网定义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物(包括人)相连的互联网。因此,物联网可以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运作与管理功能的网络。ITU 定义:From anytime, any place connectivity for anyone, we will now have connectivity for anything.发布于 2020-01-08 13:44工业物联网物联网前景物联网​赞同 39​​4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物联

物联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 - 知乎

物联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物联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筑梦者热爱科研的学子摘要: 物联网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其社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将把物联网分为7个小点,并对每个小点逐一探析;从而为大家普及物联网的常识、反思物联网的发展模式与列出其发展成果。我们在反思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物联网发展寄予了厚望。关键词:物联网;发展;探析。引言: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甚至将其纳入战略性产业振兴计划当中,比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物联网行动”日本的“IJPN”等。各国均重视物联网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并被人们视为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遇,故而其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故而我国也不愿失去这个发展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物联网被逐步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去。物联网简单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它的核心理念在于感知、控制、传输和智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关系,从而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网络系统。这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但会使得我们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调整与改变,更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我们的生活效率、工作效率,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据专家预测,2018年我国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过渡到物联网时代。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物品能够“开口说话”,冰箱能够及时提醒你处理过期的食品,衣服告诉你水温是否合适,商场购物不用排队结账等等。这一切的成功实现均需建立在先进的科技水平之上。 虽说物联网能够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其也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本文正是从物联网的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为大家一一探析,从而给大家总结物联网的社会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何为物联网? 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对我们的影响是特别显著的;它不仅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且还能够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故而有人将其称之为“被藏在金矿里”的宝贝。 说起物联网,我相信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的是互联网,也就是如今人们的网络交流等。其实物联网有两层含义,第一:它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如果互联网是一颗大树,那么物联网就是它的一根树枝。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许多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人和人之间信息交换和通讯。换句话说,物联网则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幅。形象地说,就是世间的万物都嵌入芯片,让物体最大程度地数字化,使物体会说话、会思考、会行动……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在物联网逐步注入社会的当下,人们也深受着物联网的影响。 早在1999 年, “物联网”概念就被提出,并将其定义为;“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 年 11 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 “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 年 11 月 IBM 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并以此作为经济振兴的发展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2009 年 6 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明确表示将在技术层面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  2009 年 8 月 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目前: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标准工作组现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和应用单位。 据专家预测,我国将于2018年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过渡到物联网时代。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从大的范围来讲,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与物之间通过互联网的通信信道相互协调、控制、分析等。故而互联网与物联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物联网的概念是互联网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物联网也是一种事物;因此,互联网概念和物联网概念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了互联网,物联网概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互联网概念必然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物联网概念;不会有:只有物联网概念,而没有物联网概念的情况出现。这就是物联网概念和互联网概念的辨证关系。当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思维时期,人们认识事物最初所形成的日常生活概念有所不同,科学概念也可以作为表现某一认识阶段上科学知识的总结和科学研究的结果而存在。 物联网概念也是一种科学概念。正如前面定义所述,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它也是互联网知识的总结和研究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是物联网灵感的来源;反之,物联网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向一种更为广泛的“互联”演进,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是对上述思想的最好诠释;他说:“目前想要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个东西,必须通过人去收集这个东西的相关信息,数字化后再放置到互联网络(服务器)上供人们浏览,人在其中要做很多的工作,且难以动态了解其变化;物联网则不需要,它是物体自己“说话”,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在的互联网络相互联接,让其“开口”。这样一来,人们不仅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所以说,互联网连接的是虚拟世界网络,物联网连接的是物理的、真实的世界网络。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物联网在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的当下,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它的应用领域: 一、交通管理的应用对于城市的交通有着莫大的影响;它的智能交通功能可以监督着交通工具的“健康状况”,避免超载的车辆过桥梁,也能根据光线的强度对路灯的亮度进行调节,以此来增加交通道路的安全性;同时它也拥有公交方面的功能,通过智能的地理信息集管理等与一体,通过系统来掌握公交车每天的运行情况,还可以查询最佳的乘客交换方案。除此之外,物联网的系统智能功能还可以缓解“车位难”现象,为车主提供快速寻找车位的服务。交通管理运用的物联网是人们在生活中取得便利的方式之一。 二、智能建筑的功能;其可以自动调节建筑内的灯光,这点与马路上的路灯有些相似,系统与gps相连可以在监控时及时地反映出空间及地理位置、安全状况和人流信息,这点方便管理者对于建筑的管理。 三、物联网还有在文物馆和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利用数据建立珍藏品的数据库,研究文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最有利的文物保护环境,实现对文物蜕变损坏的有效控制。 四、对于古迹及古树实时监测的应用;物联网采集的古迹古树资料根据年龄、气候、损毁等信息来分析和作出保护措施。此外,为了吸引游客还可以设置出电子导游系统,利于游客在各处游玩。 五、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对于图书馆的印象,许多人第一感觉就是满当当的书海,到处都是各种各类的书,文献、小说、习题、历史、文档等等。过多的书籍容易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状态下,物联网的应用使书的分类变得更加的容易,不管是借书还是还书的程序都变得更为便捷。在借书时书卡会为你扫描你想要的书籍,还书之时,书籍会根据系统数据归还原位,这样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 以上的物联网应用都是物联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从应用中可以使我们总结到物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大多数是有益的,它的存在简易了许多原本繁杂的程序,方便了人们生活,把生活与网络亲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物联网有许许多多的应用,是需要人们去发掘的,它就好比一块未被打磨的玉,在经历了打磨之后就会变得清澈明亮。根据现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界的一员,它存在于互联网,因互联网而产生,对于习惯了网络的人们来说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就好比历代中国的发展一样,只有在发展中改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百分百完美无缺的;物联网在满怀着闪光点的同时,也拥有着未成熟和未完善等弊端。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其发光发热。 物联网对人们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人的生活,使生活更便捷,使人们实现了生活智能化、生活更加安全化、生活舒适化、生活节能化、生活科技化等。同时物联网还影响着企业之间讯息的发展、优化了国家的监控管理体系、、、、、、 物联网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优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伴随着目前发展迅猛的金融业,物联网的普、应用和完善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正因为有了这种影响,物联网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物联网的经济效益物联网是各国政府寻求拯救实体经济的良方之一,是“互联网时代”后最有希望开创新时代的新兴技术,更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商业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探索物联网,我国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自从09年溫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就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 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物联网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而引起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其具有巨大增长潜能,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已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 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均已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中就包括了超高频RFID空中接口安全机制及其应用,超高频读写器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频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开发与产业化,适用于实时定位系统的RFID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RFID标签动态信息实时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应用以及在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中的应用等七个课题。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如厦门路桥管理公司在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应用RFID技术发行RFID电子标签共20万张。广东联合电子收费公司自2004年起建立不停车收费系统,发行16万张RFID电子标签。中集、中远公司则在车辆、集装箱、货物、堆场等运输物流领域的管理方面建立了RFID应用示范点。卫生部RFID主要应用领域有卫生监督管理、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948"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合作开发、建设冷链物流(冷鲜水产品及出口菌菇)示范项目,并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铁道部RFID应用已基本涵盖了铁路运输的全部业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铁路1.7万台机车和70.8万辆货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在机务段、局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大型货运站、车辆段(厂)安装了地面识别设备2000多套,并开发了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铁路列车、机车、货车的实时追踪。到2015年底,我国物联网建设实现了以下目标:①建立我国家代码解析服务系统(CodeSolutionService,CRS);②建立我国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③积极引导生产、流通、物流行业或者长三角、珠三角等基础条件好的行业或者区域开展试点应用,建立行业或区域物联网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溯源、防伪、跟踪等物联网公共服务。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物联网概念的前身是传感网,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2009年以后,国内出现了对物联网技术进行集中研究的浪潮;2010年物联网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来看,中国目前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产品和市场都不成熟。到2015年末物联网产业达到5000亿级的规模,到2020年末将达到万亿级规模。(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2009年8月在无锡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2010年9月,物联网业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年10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而主要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是未来政府扶持的重点。除此之外,中国已将物联网列入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自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被正式列人国家战略高度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RFID产业纯收入已经达到1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2011年的产业纯收人达到了16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33.3%,增长非常快。目前中国RFID产业发展仅次于美国、英国,排名世界第3位。RFID技术已用于工业生产、物流、食品追溯、城市交通等若干领域,随着4G网络的使用,各运营商又纷纷推出了各种移动支付方式,使RFID技术又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移动支付。总结现状与不足当前物联网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据专家预计,物联网在2018年将会全面普及大众,将会使得我们真正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走入物联网时代。这随之而来的将是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转变,它将借助科技的优势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看似高大上的物联网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他难道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确拥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发展上的劣势。目前物联网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它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足之处吧。 第一,安全和伦理道德问题。物联网基于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识别中需要确保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安全,防范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入。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着大量有关企业金融、生产、物流、销售数据的信息资源,我们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比保护显示屏上显示的游戏数据更重要的多、困难的多。从构成物联网端系统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大量的数据是通过RF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产生的,并通过无线的信道进行传播,然而无线信道很容易受到外部的恶意攻击,故而其安全性实属令人担忧。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如何在物联网中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更安全的、更有保障的服务成为了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物联网运营商最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二,物联网的发展网络框架及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物联网的技术领域框架主要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根据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密切相关的特点,我国提出修改原有标准,提出现有标准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了包括体系架构、组网通信协议、接口、协同处理组件、网络安全、编码标识、骨干网接入与服务等技术基础规范和产品、应用子集类规范的标准体系。虽说我国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进一步完善中,但也存在着二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 筹备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做好相关标准化组织间的协调。2. 做好物联网顶层设计,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第三,物联网产业链尚未完善。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应用等各方面。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完善度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虽然目前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其他环节还是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涵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要想更好的发展物联网,必须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在我国各方利益机制以及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状况下,物联网的全面普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第四,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不够成熟。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M2M,运营商要建立基于WMMP的M2M业务开放式产业链,就必须加大对RFID、传感器、智能技术、纳米技术四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力度,力求在M2M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在技术研究上,通过各行各业的通力合作,探索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应用。 第五,物联网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制定和确认。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于物联网而确立的法律法规,因而存在着法律空白。政府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加大对物联网的探究,考虑他所能够涵盖的各方面的行业,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为物联网的深化发展提供保障、指导和扶持。 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真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90后是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因而我们90后对物联网的发展具有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职责。 发布于 2016-12-22 20:44物联网前景物联网经济​赞同 184​​5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物联网应用前景和发展展望 - 知乎

物联网应用前景和发展展望 - 知乎首发于LB说IOT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物联网应用前景和发展展望地球人目前,物联网(IOT)正在迅速发展,它通过广泛部署具有嵌入式识别、传感和驱动功能的空间分布设备,将互联网和Web扩展到物理领域。物联网设想了一个未来,通过适当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数字和物理实体可以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一个全新的应用和服务类别。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起源和概念,然后分析了物联网的潜在应用领域和影响。现在,全世界大约有20亿人使用互联网浏览网页、收发信息、使用社交网络应用程序和/或从事其他活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在信息产业领域,无论是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咨询研究的公司还是消费者的信息技术产品,都看好物联网的发展前景。从谷歌到苹果、微软,目前行业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联网相关产品,他们都在物联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发出消费者最喜欢的产品,希望引领行业的发展。物联网作为实体实体与智能设备进行交流、计算、协调的全球平台,可以预见物联网技术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真正的绿色增长和低碳经济。物联网经济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目的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物联网,包括物联网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事实上,与物联网相关的研究课题仍然高度分散,主要集中在单一应用领域或单一技术上。此外,尽管他们对网络和通信科学领域的贡献有很大潜力,但他们对网络和通信科学领域的参与仍然有限。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主要概念。分析了物联网的潜在应用和影响范围。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起源物联网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实验室提出,物联网的第一个构想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编码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一种全球信息共享的“物联网”。从它的名字可以知道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的核心技术仍然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二是客户端在对象和对象之间进行扩展和扩展,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融入互联网。应用特性是物联网的核心,用户体验和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器网络技术将成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十大技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界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发表了《2005年国际电联互联网报告:物联网》,并介绍了物联网的形式、特点、技术、机遇和挑战。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物联网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网络,实现对事物的全面感知、识别和控制,进行智能推理和决策。定义从定义、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从狭义上讲,事物与网络中的多个项目相连,这些项目可以被识别和管理。广义的事物可以认为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一切都将网络化、数字化。实现环境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换。信息技术将深入我们的社会。物联网白皮书“物联网是网络应用和互联网的延伸,它利用传感技术和智能设备感知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计算、过程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对物理的无缝链接,实现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定义的概念是指终端设备设施遍布各地,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短距离或远距离实现互操作、应用集成,以及基于网络、互联网环境的云计算运行模式。利用适当的安全机制,提供安全可控的个性化位置跟踪、报警联动、调度计划管理、远程控制、安全、远程维护、在线升级、统计、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管控,业务整合。物联网是一种将物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物联网目前定义为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GPS、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根据协议,货物与网络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的网络,网络的监视和管理。物联网利用传感器、控制器、机器等局域网和互联网通信技术,通过一种新的接触链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从而实现信息资源、远程程序控制和智能控制网络。应用与展望物联网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物联网可以感知上下文(例如,可以收集自然参数、医疗参数或用户习惯等信息),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无论应用领域如何,这些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并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领域:工业区、智慧城市区和健康区。每个域不是独立的,而是部分重叠的,因为有些应用程序是共享的。例如,通常在工业和卫生领域,产品跟踪可用于监测商品或食品,但也可用于监测药品的分销。表中显示了物联网的上述三个应用领域的细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物联网应用都具有相同的成熟度。其中一些应用程序,特别是对于用户来说是最简单、最直观的应用程序,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许多公司仍处于试验阶段,因为他们需要与不同的用户合作,以便更好地合作。最后,它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节的其余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应用领域。物联网可应用于所有工业活动,包括企业间的商业或金融交易、组织和其他实体,主要用于物流、制造、监管流程、服务、银行、中介等。物流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工业应用的一个相关例子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附着在特定物体上的电子标签可用于识别材料和商品的类型,这些材料和商品可以是衣服、家具、设备、食品或液体。电子标签的使用有助于有效管理仓库和零售,并通过准确了解当前库存减少库存,同时减少库存不确定性。还可以跟踪货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例如,安装在制造工厂的RFID阅读器可以监控生产过程,标签可以追溯到整个供应链(例如包装、运输、仓储)。由RFID设备和智能货架实时跟踪设备组成的先进物联网系统有助于减少材料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率。例如,如果货架上有一些免费的商品,销售额会减少大约8.3%。如果对所需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短缺和生产过剩可以大大减少,这可以从智能书架上收集的数据中推断出来。另外,传感器的实时分析可以判断产品的变质程度,这对食品和液体至关重要。例如,为了确保对水果、蔬菜、冷冻食品等新鲜易腐商品的仓库或冷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连续监测,执行机构可以调整相关参数,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的质量。农牧业物联网有助于农业和育种。实际上,动物可追溯性规定要求对动物及其迁徙进行持续监测,以便及时、适当地向当局报告任何相关事件,如疾病。使用物联网识别系统(如射频识别、传感器)可以识别和监测动物,并将受感染的动物与健康动物隔离开来,从而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先进的芯片可以存储有关动物身体状况的信息(如数量信息、兽医检查、疾病感染、疫苗接种等)或发送动物健康信息(如温度),以简化动物健康证书,控制贸易和进口,避免可能的欺诈。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当局可以核实当地饲养者报告的实际牲畜数量,并提供补贴。利用先进的传感器系统监控农业生产和饲料(如添加剂、色素)是物联网的进一步应用。工业过程物联网可以为汽车行业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实时车辆诊断是一个关键的应用,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一个特定的传感器来监控:胎压、电机数据、油耗、位置、速度、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然后将检测到的数据报告给中央系统。附加在汽车部件上的无线识别技术可以记录特定电机运动部件的历史,并通过自动查找缺失零件来改进装配过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人货运输系统更加先进,如票务定价、基于自动跟踪分拣的行李管理更加安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业管理系统可以监控工业装置,例如,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高风险区域(如石油和天然气工厂),与运输危险货物的集装箱相连的传感器可能会发送不同的信号,指示货物的化学成分,以及最高层次的构成。在紧急情况下(例如,在特定地理区域,化学成分接近最大允许水平),传感器可自动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智慧城市区域物联网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并寻求智能解决方案来享受个人生活。智能家居/建筑未来的智能城市建筑或住宅将集成通信技术,配备多种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如宽带网关、手机、电脑、电视、监控摄像机和灯光)。一些应用程序使用物联网中最简单的功能,例如,确保安全的程序(如视频监控和入侵检测)、工厂管理和维护(例如故障检测)、服务自动化(如暖通空调和照明)和娱乐系统(如家中的多媒体分发)。其他类型应用集成智能电网,同时优化国内消费形势。例如,家庭局域网(HAN)允许电器与智能仪表交互,在保证所需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它还可以安排各种家电智能化工作,避开高峰期。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家电等设备的使用情况,智能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在指定的时间控制家用电器开、关或设置运行参数,使家庭环境更适合家庭成员居住。例如,通过对信息流的分析,系统可以了解一个人到家的时间,打开门和灯,把浴缸装满水。用户可以随时更改或取消自动操作。公共安全与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服务包括维护公共秩序、预防和保护公民、保护公私财产。应急管理有助于社会预防和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如化学品泄漏、水灾、火灾、流行病和电力中断。物联网提供监控和跟踪这些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案。从位于市区内的固定摄像头和个人设备采集数据,可以实施先进的视频监控和区域监控,同时帮助警方举办体育赛事、音乐表演,维护社会治安。利用传感器技术触发报警,可以加强私人和公共建筑(如银行、商店)的安全,也可以改善和加强应急行动。目前,应急系统缺乏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准确信息。专用传感器和智能摄像头以及提供实时定位和跟踪以及无线技术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可用于勾勒事件的预兆,预测事件的趋势(例如。,火灾蔓延的方向和速度)以便建立一个动态的应急预案来协调救援行动。保健物联网将在智能服务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善人们和社会活动。物联网让公民和社区参与治理和政府决策(例如,在线政治参与),使人们能够独立生活或维持其社会关系,改善医疗和社会保健。疾病诊断与治疗医疗保健行业将受到物联网的强烈影响。先进的传感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和胆固醇水平),然后通过特定的通信技术(如蓝牙、无线HART、ISA100)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医生,用于诊断和监测患者的体征。身体区域网络(BAN)通过可穿戴设备互连,允许远程监控医院外的患者状态。物联网还可以用于药品和医疗设备的识别,例如,使用智能标签将确保物品被准确跟踪,以防止丢失或被盗,或者手术过程中物品留在患者体内(如纱布或其他小物品)。智能标签对于医疗设备的库存管理也很重要。独立带电物联网有许多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势。可穿戴传感器如果连接到个人电脑设备并运行特定的应用程序,可以让人们记录他们的日常活动(步行距离、卡路里消耗、运动状况等),为他们提供多种改善生活方式和预防健康问题的方法。物联网可以通过传感器设备来监控老人的身体状况。通过监控传感器的实时采集生理状态信息,系统将能够设置医疗警报,建议住院治疗。通过观察正常生活中的异常情况,也可以诊断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移动助理也是一项基本服务,可以让老年人在城市中安全移动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手机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个人移动设备(装有位置传感器、方向传感器、运动障碍物检测传感器、摄像机等传感器)和城市固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合成语音。类似的应用程序可以帮助视力受损的人提高他们在城市中走动的能力。结论物联网可能代表着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下一个飞跃。嵌入式应用的大规模部署增加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融合的可能性,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商业方向。本文概述了物联网技术和服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最相关的应用领域。我们希望这项调查能对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有所帮助,帮助他们了解物联网的巨大潜力。虽然我们已经概述了物联网的主要应用,但是物联网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本文可能没有涉及,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原文链接:往期精彩回顾发布于 2020-08-10 23:24物联网前景物联网物联网产品​赞同 75​​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LB说IOT专注于AIOT,公众号:LB说

物联网,开启万物互联时代--IT--人民网

物联网,开启万物互联时代--IT--人民网

首页

党政

党网 ・ 时政

人事

反腐

理论

党史

党建

要闻

经济 ・ 科技

社会 ・ 法治

文旅 ・ 体育

健康 ・ 生活

国际

军事

港澳

台湾

教育

房产

科普

观点

人民网评

三评

人民财评

人民来论

人民访谈

互动

领导留言板

党建云

强国论坛

维权

可视化

视频

图片

图解

地方

雄安

举报专区多语言

|

合作网站

毛主席纪念堂

周恩来纪念网

邓小平纪念网

人大新闻网

工会新闻网

中国侨联

学习强国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全国哲学社科工作办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旗帜网

国家保密局

人事考试网

科普中国

知识产权

中国城市网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登录

退出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领导留言板

强国论坛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视觉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网>>IT

物联网,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朱洪波

2020年03月17日08: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制图:蔡华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一词诞生于15年前,最近几年,这个“高大上”的事物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物联网能够将特定空间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连接起来,进行拟人化信息感知和协同交互,而且具备自我学习、处理、决策和控制的行为能力,从而完成智能化生产和服务。当前,物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促进信息科技与产业发生巨大变化。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将有力改变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把我们带进智能化世界。

  物联网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

  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提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及射频识别(通过无线电进行数据交换以达到信息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将包括人、机、物在内所有能够被独立标识的物端(包括所有实体和虚拟的物理对象及终端设备)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以实现对物端的智能化信息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构建所有物端之间具有类人化知识学习、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智能化服务环境。

  信息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二者在需求满足上也有所区别: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任务是满足公共信息传输需求;物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任务是满足特定智能服务需求,二者相互支撑,不可或缺。

  物联网环境下未来的智能服务系统,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物联网科技创新的关键,将真实环境物理空间与虚拟环境信息空间进行映射协同,实现通信、计算和控制的融合。智能服务系统使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够以新的方式进行主动的协同交互,从而钩织一张物理世界内生互联的智能协同网络。

  重塑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产业革命

  物联网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历经概念兴起驱动、示范应用引领、技术显著进步和产业逐步成熟,物联网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科技生产力。如果说影响生产工具和产品的技术会带来量变,那么物联网技术将带来质变,因为它将重塑生产组织方式。物联网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正与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融合,步入产业大变革前夜,迎来大发展时代。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不同应用需求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农田水利、市政建筑等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这些应用正在爆发性增长并将形成海量数据,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智能化、网络化和精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

  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特性。当前,物联网正促进5G、窄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引发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重大变革。在组网方面,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并逐步商用,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5G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同时,工业以太网、短距离通信等相关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为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在信息处理方面,信息感知、知识表示、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极大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在物联网虚拟平台、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基于云计算及开源软件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企业构建生态门槛,推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物联网带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可以改变许多行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莫过于“工业互联网”。2011年,“工业4.0”概念由德国首次提出后,至今已有多个国家跟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意思是在物联网基础上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让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相互间紧密地按需协同,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优化工业设施和机器的运行维护,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产业链,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

  由于前景可观,世界各国都在加速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先机。在产业层面,相关大型公司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并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快速进行重点行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提升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亚马逊、苹果、英特尔、高通等全球知名企业,均从不同环节和层面布局物联网。

  智能生产、智慧生活正在开启

  物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描绘出智能化世界的美好蓝图。那么,从抽象概念回到具体应用上来,物联网究竟怎样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联系?

  目前,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已在制造业、农业、家居、交通和车联网、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全球活跃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数量已超过500亿个,万亿级垂直行业市场正在兴起。

  生产方面,物联网对工业、农业影响深远。工业互联网环境目前可以从网络连接的终端设备处获取和分析数据,结合远程监视和控制设备监控工业系统,可以实现各种具有传感、识别、处理、通信、驱动和联网功能的制造设备的无缝集成。通过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相关生产资料进行电子化标识,实现生产过程及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加强生产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数据分析,提升效率和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在智慧农业领域,物联网助力“精耕细作”。通过收集种植环境的温度、降雨量、湿度、风速、病虫害和土壤含量的数据,实现耕种智能处理和决策。甚至可以将物联网获得的数据应用于精确施肥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和浪费,同时减少管理农作物所需的工作量。

  在生活中,家居、交通、医疗健康等都是物联网的用武之地。智能家居将信息技术与室内物品设施、人的室内生活、安全防护等各方面融合协同,推进家居、安防服务信息化、智慧化。比如语音控制可以帮助视力不佳或行动不便的用户,警报系统可以连接到用户佩戴的人工耳蜗,监控系统还可以对跌倒或癫痫等健康事故进行报警。智能交通和车联网也离不开物联网技术。在不同要素间无缝连接,能够实现车内和车外通信、智能交通控制、智能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车辆管理控制等多种场景应用。比如在物流车队管理中,通过无线传感器查看货物的位置和状况,并在异常时发送警报。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药品保健品的快速跟踪和定位,降低监管成本;通过建立临床数据应用中心,可以开展基于物联网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医疗应用;也可以充分运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指环等)和射频识别等技术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建立健康大数据创新管理云服务平台。

  物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的出现和兴起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创造未来,建设好智能化数字中国。

  (作者为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

  

  推荐读物:

  1.《物联网导论(第3版)》:刘云浩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2.《物联网:现在与未来》:王志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3.《图解物联网》:[日]NTT DATA集团著,丁灵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7日 20 版)

(责编:易潇、毕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未来已来、万物互联、西北首家万物互联下筑牢工业互联网安全防线上海工业互联网开启新征程柔性技术让万物互联更早到来《两会夜话》畅聊万物互联:请给小胖推荐一款束腰工信部:推进移动物联网五大任务 今年底连接数达到12亿重庆将打造"万物互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体系校园“造物者”:“万物互联”有我一份福建省成为国内物联网产业重地京东方聚焦物联网应用场景细分市场

客户端下载

人民日报

人民网+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人民视频

人民智云

人民智作

热门排行

1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回顾升空…2拆“快递”啦!天舟二号都送了啥?3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4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首颗…5鸿蒙登场!它的征途是万物互联6“长七”成功送“天舟”:实现“零窗口”…7这些太空“黑科技”让天舟二号“出手不凡”8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 我国气象卫星观测…9“火眼金睛”这样炼成 细数风云四号B星…10放眼全球 风云四号实力如何?一文带你读…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分享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解读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解读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首页 > 政策 > 解读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解读

2021-09-30 12:33

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下称《行动计划》),为推动政策加快落地,回应社会关切,现对《行动计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将物联网纳入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并对物联网接入能力、重点领域应用等作出部署。

“十三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加强政策指引,印发《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引导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产业发展。二是启动基地建设,推动杭州、无锡、重庆、福州、鹰潭等5个物联网示范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速应用落地,2018-2020年连续三年遴选具有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可规模化应用的创新示范项目,推动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规模、骨干企业数、标准制定数量等指标全部达到规划预期目标,物联网应用部署范围和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尽管如此,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推进解决的问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重点环节技术创新积累不足,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新型短距离通信、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仍需加大攻关力度。二是产业生态不够健全。我国物联网企业竞争力不高,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领军企业较少,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协作程度低。三是规模化应用不足。现有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零散化,广覆盖大连接的物联网商业化应用场景挖掘不够,应用部署成本较高。四是支撑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强,物联网安全问题仍然严峻,相关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解决上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汇聚合力,协同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建设、重点领域应用推广和安全等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关键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谋划未来三年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二、《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目标,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提出了四大行动12项重点任务。一是开展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开展产业生态培育行动,聚焦培育多元化主体,加强产业聚集发展。三是开展融合应用创新行动,聚焦社会治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消费三大应用领域,持续丰富多场景应用。四是开展支撑体系优化行动,聚焦完善网络部署、标准体系、公共服务、安全保障,完善发展环境。同时,《行动计划》以专栏形式列出了各项任务落实的具体指引。为保障四大行动落地实施,《行动计划》明确了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三、未来3年,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将达到什么水平?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具体发展目标体现为“五个一”,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此外,《行动计划》对物联网龙头企业培育数量、物联网连接数以及标准制修订数量提出了量化指标。

四、如何提升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

《行动计划》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三个方面对提升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部署安排。

第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揭榜挂帅”,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对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

第二,推动技术融合创新。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物联网融合发展,提升物联网终端感知能力与应用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第三,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地方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联网技术孵化创新中心,调动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基金会、开源社区等机构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五、如何推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

行业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物联网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映射的基础支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规模化部署需要与千行百业紧密结合。《行动计划》综合考虑各领域对物联网需求的紧迫性、发展基础和经济效益等重要因素,按照“分业施策、有序推进”的原则,在社会治理、行业应用、民生消费三大领域重点推进12个行业的物联网部署。一是以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市政、乡村、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应用场景,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二是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与农业、制造业、建造业、生态环保、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三是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家居、健康等领域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六、如何推动社会各界投入物联网产业生态建设?

完善的产业生态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行动计划》着力从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两方面壮大物联网产业生态。以多元化市场主体引领生态建设,分类培育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物联网运营服务商,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以产业聚集构建创新生态,加强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持续跟踪评价现有示范基地建设效果,高水平培育新的物联网示范基地,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七、如何推动物联网标准建设和落地实施?

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行动计划》从标准体系建设与关键标准制定方面推动物联网标准化工作,依托全国信标委及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计划三年内组织国内产学研力量加快制修订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贡献度。

八、未来三年,如何布局物联网安全保障工作?

安全是物联网发展的前提,《行动计划》提出依托科研机构与联盟协会,从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建设面向物联网密码应用检测平台以及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物联网安心产品”等方面发力,提升物联网安全技术应用水平和安全公共服务能力。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下称《行动计划》),为推动政策加快落地,回应社会关切,现对《行动计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万物互联成大势 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新华网

万物互联成大势 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21 09:04:26 来源:人民邮电报

万物互联成大势 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万物互联成大势 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

2023-12-21 09:04:26

来源:人民邮电报

  截至11月末,我国建成承载物联网的5G基站达到328.2万个,物联网连接数超过23亿,同比增幅达27.2%……  自2022年8月我国率先迈入“物超人”时代以来,“物联”接棒连接“领导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在物联网基础建设、产业应用、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物联网连接数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共同结果。其带来的海量数据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资源,正有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终端用户高速增长  连接底座持续夯实  物联网能力底座的不断夯实,得益于我国高水平5G基础设施的持续领跑。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328.2万个,5G行业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双管齐下,目前已覆盖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7个。  2021年9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具体发展目标体现为“五个一”,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2023年收官将至,我国在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1月我国蜂窝物联网用户较快增长,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1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6772万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的比重达57.3%。与此同时,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7%,成为拉动通信行业增长的生力军。  应用赋能作用凸显  激活数字经济神经末梢  水稻田中,一台台竖立在田埂上的传感器,让种植户不用看天气预报也能知道田里的温度,不用守在田里也能知道哪片作物要发生病虫害。连过去种水稻最怕的暴雨洪涝灾害,如今也不需要担惊受怕。田里的传感器可以感知稻田的水位,高了会自动开阀排水,旱了会提醒种植户浇水……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物联网应用赋能随处可见,万物互联的场景越发清晰。  以物联网和未来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终端、芯片、模组价格的不断降低,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车联、健康医疗、电力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末,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的物联网终端规模已分别达7亿、4.4亿、3.2亿、2.4亿户。另据市场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统计数据,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中制造业/工业占比22%,排在首位;其次是交通/车联网,占比15%;智慧能源、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能物流分别占比14%、12%、12%、9%和7%。  “未来有哪些新应用场景和业务很难设想,需要什么样的承载网络更难以预期,但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认为,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工业物联网应用需要高可靠、低时延的网络支持。计算、存储、通信一体化的智能服务,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使多样化网络体制共生共存、演进变革、兼容并蓄成为可能。  新技术新业态涌现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创新和实施应用、Wi-Fi网联无源RFID分布式读写系统及应用、家居物联网边端智能解决方案、小蜘蛛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及宽带物联网应用、广义确定性智融标识网络系统及核心设备、异构自适应的边缘协同智能计算技术与应用、近零功耗软件定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核心芯片……2023年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领域的重要科技进展获得业界广泛关注。  其中不少应用已经落地,正在悄然改变生产生活。如家居物联网边端智能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包括芯片、模组和AI算法边端部署工具链Aidget等在内的全栈解决方案,实现了IoT边端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创新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物联网进入新发展时期,而信息生产力对物联网有更高的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5G-A、新型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物联网、“IPv6+”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会为物联网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通过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看到物联网应用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更多的空间等待我们开发。”  高速发展的物联网产业,见证了数字技术的影响力,重塑千行百业,驱动社会经济的变革。而即将到来的6G时代,更给人们带来无限期待。  工信部6G推进组日前披露,我国将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与创新,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这将为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记者 李跇)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万物互联成大势 物联网发展进入加速期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首页 > 政策 > 国务院政策文件库 > 国务院部门文件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收藏

留言

|

 

 

 

标  题: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发文机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发文字号:

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

来  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信息产业(含电信)

公文种类:

通知

成文日期:

2021年09月10日

标       题: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发文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发文字号: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

来       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信息产业(含电信)

公文种类:通知

成文日期:2021年09月10日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党委网信办、科技厅(局、委)、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委)、农业农村厅(局、委)、卫生健康委、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党委网信办、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兵团卫生健康委、能源局,各中央企业,各相关单位:

现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2021年9月10日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聚焦重点,精准突破。聚焦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重点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技术的有效供给;聚焦发展基础好、转型意愿强的重点行业和地区,加快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部署,提高物联网应用水平。

需求牵引,强化赋能。以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统筹协同,汇聚合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布局中的统筹引导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技术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产业合力。

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加强物联网技术、网络、终端、应用等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升安全可靠运行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

(三)行动目标

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IPv6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若干国家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物联网产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高价值发展。

——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IPv6在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

——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建立面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贯通“云、网、端”,围绕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体系化部署创新链。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智能感知、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共性技术,补齐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产业短板,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通用化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供给能力。

2.推动技术融合创新。面向“5G+物联网”,充分利用5G网络的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特点,丰富通信技术供给,拓展物联网应用场景;面向“大数据+物联网”,实现数据高效协同处理,深度挖掘物理世界数据价值;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建立“感知终端+平台+场景”的智能化服务;面向“区块链+物联网”,建立感知终端的信用体系,保障数据确权和价值流通。

3.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地方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联网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工程化应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探索“专利+标准+开源社区”发展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基金会、开源社区,聚集开发者和用户资源,共同打造成熟的开源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生态。

(二)产业生态培育行动

4.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联合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高效配置,推动感知终端、平台、网络设施的规模化部署。培育一批物联网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特定场景和细分领域,成为先进技术产品和适用性解决方案供应方。培育一批物联网运营服务商,开展方案设计、集成实施、网络运维、经营管理、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等服务。

5.加强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产业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应用示范效果突出的地区建设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持续发挥现有示范基地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好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先行先试,优化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

(三)融合应用发展行动

6.社会治理领域。推动交通、能源、市政、卫生健康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打造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搭建综合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多源异构数据价值,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7.行业应用领域。以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生态环境、文旅等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驱动力,加快数据采集终端、表计、控制器等感知终端应用部署,支持运用新型网络技术改造企业内网和行业专网,建设提供环境监测、信息追溯、状态预警、标识解析等服务的平台,打造一批与行业适配度高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标杆。

8.民生消费领域。推动感知终端和智能产品在家庭、楼宇、社区的应用部署。打造异构产品互联、集中控制的智慧家庭,建设低碳环保、安全舒适的智慧楼宇和新型社区。鼓励物联网企业与运动器械制造商、康复辅具生产商、养老机构、运动场馆等跨界合作,加快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健康产品、智能体育装备等应用普及。

(四)支撑体系优化行动

9.推进IPv6规模应用。完善物联网终端入网检测技术标准与规范,明确IPv6网络接入要求。推进面向公众网络的物联网平台、终端、网关设备等进行IPv6升级改造和使用,推动新产品默认支持并开启IPv6功能。引导和鼓励企业面向行业应用采用基于IPv6的应用解决方案,推广支持IPv6的物联网终端和模组的应用。

10.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立物联网全产业链标准图谱,加快新技术产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应用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团体标准先行先试。持续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贡献度。加强重点标准的实施和评估。

1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创新工作思维理念,提升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投融资等服务能力。搭建技术与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新技术验证、测试认证、产品质量分级和系统评价等服务。引导地方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共同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开放科研仪器、检测设备、研发能力等资源。

12.强化安全支撑保障。加快围绕感知、接入、传输、数据、应用等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快物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和应对处置技术手段建设,提升感知终端、网络、数据及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推动形成售前风险评估、售时分类登记、售后使用监测的物联网卡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快物联网领域商用密码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建设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密码应用检测平台,提升物联网领域商用密码安全性和应用水平。强化物联网应用场景与频谱资源使用的适配性,保障物联网频率使用安全。依托联盟协会,开展物联网基础安全“百企千款”产品培育计划,建设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安全能力评估,打造“物联网安心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重点任务有效落实。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挥物联网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共享。

(二)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体系,为评估考核行动计划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持续加强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质量评价工作,规范“揭榜挂帅”等重点行动的过程管理和第三方评估。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大物联网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补齐人才缺口。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增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物联网人才供给。推动健全完善物联网人才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体系。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推动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推动解决物联网融资问题。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合作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物联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党委网信办、科技厅(局、委)、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委)、农业农村厅(局、委)、卫生健康委、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党委网信办、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兵团卫生健康委、能源局,各中央企业,各相关单位:

现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2021年9月10日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聚焦重点,精准突破。聚焦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重点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技术的有效供给;聚焦发展基础好、转型意愿强的重点行业和地区,加快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部署,提高物联网应用水平。

需求牵引,强化赋能。以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统筹协同,汇聚合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布局中的统筹引导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技术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产业合力。

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加强物联网技术、网络、终端、应用等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升安全可靠运行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

(三)行动目标

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IPv6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若干国家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物联网产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高价值发展。

——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IPv6在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

——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建立面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重点任务

(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贯通“云、网、端”,围绕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体系化部署创新链。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智能感知、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共性技术,补齐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产业短板,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通用化的物联网感知终端供给能力。

2.推动技术融合创新。面向“5G+物联网”,充分利用5G网络的高可靠、低时延、大连接特点,丰富通信技术供给,拓展物联网应用场景;面向“大数据+物联网”,实现数据高效协同处理,深度挖掘物理世界数据价值;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建立“感知终端+平台+场景”的智能化服务;面向“区块链+物联网”,建立感知终端的信用体系,保障数据确权和价值流通。

3.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地方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联网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工程化应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探索“专利+标准+开源社区”发展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基金会、开源社区,聚集开发者和用户资源,共同打造成熟的开源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生态。

(二)产业生态培育行动

4.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联合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高效配置,推动感知终端、平台、网络设施的规模化部署。培育一批物联网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特定场景和细分领域,成为先进技术产品和适用性解决方案供应方。培育一批物联网运营服务商,开展方案设计、集成实施、网络运维、经营管理、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等服务。

5.加强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产业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应用示范效果突出的地区建设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持续发挥现有示范基地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好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的先行先试,优化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

(三)融合应用发展行动

6.社会治理领域。推动交通、能源、市政、卫生健康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打造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搭建综合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多源异构数据价值,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7.行业应用领域。以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生态环境、文旅等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驱动力,加快数据采集终端、表计、控制器等感知终端应用部署,支持运用新型网络技术改造企业内网和行业专网,建设提供环境监测、信息追溯、状态预警、标识解析等服务的平台,打造一批与行业适配度高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标杆。

8.民生消费领域。推动感知终端和智能产品在家庭、楼宇、社区的应用部署。打造异构产品互联、集中控制的智慧家庭,建设低碳环保、安全舒适的智慧楼宇和新型社区。鼓励物联网企业与运动器械制造商、康复辅具生产商、养老机构、运动场馆等跨界合作,加快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健康产品、智能体育装备等应用普及。

(四)支撑体系优化行动

9.推进IPv6规模应用。完善物联网终端入网检测技术标准与规范,明确IPv6网络接入要求。推进面向公众网络的物联网平台、终端、网关设备等进行IPv6升级改造和使用,推动新产品默认支持并开启IPv6功能。引导和鼓励企业面向行业应用采用基于IPv6的应用解决方案,推广支持IPv6的物联网终端和模组的应用。

10.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立物联网全产业链标准图谱,加快新技术产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应用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团体标准先行先试。持续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贡献度。加强重点标准的实施和评估。

1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创新工作思维理念,提升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投融资等服务能力。搭建技术与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新技术验证、测试认证、产品质量分级和系统评价等服务。引导地方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共同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开放科研仪器、检测设备、研发能力等资源。

12.强化安全支撑保障。加快围绕感知、接入、传输、数据、应用等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快物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和应对处置技术手段建设,提升感知终端、网络、数据及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推动形成售前风险评估、售时分类登记、售后使用监测的物联网卡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快物联网领域商用密码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广,建设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密码应用检测平台,提升物联网领域商用密码安全性和应用水平。强化物联网应用场景与频谱资源使用的适配性,保障物联网频率使用安全。依托联盟协会,开展物联网基础安全“百企千款”产品培育计划,建设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安全能力评估,打造“物联网安心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重点任务有效落实。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挥物联网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对接、资源共享。

(二)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体系,为评估考核行动计划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持续加强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质量评价工作,规范“揭榜挂帅”等重点行动的过程管理和第三方评估。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大物联网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补齐人才缺口。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增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物联网人才供给。推动健全完善物联网人才职业技术技能标准体系。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推动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对接,推动解决物联网融资问题。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合作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物联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回到顶部

登录

注册

×

×

×

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现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

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

English

全部频道

首页

本办介绍

重点工作

新闻发布

政府白皮书

行政审批

国新专题

地方外宣

影视片

出版物

首页>

新闻发布

>

2021年03月19日

>

文件/相关政策

时间:

2020-03-25 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

  工信厅通信〔2020〕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相关企业:

  移动物联网(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决策部署,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现就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准确把握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格局的演进趋势,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深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1(以下简称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到2020年底,NB-IoT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继续深化4G网络覆盖,支持Cat1发展;进一步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设NB-IoT基站,县级及以上城区实现普遍覆盖,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着力做好网络运维、监测和优化等工作,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二)加强移动物联网标准和技术研究。

  1. 制定移动物联网与垂直行业融合标准。推动NB-IoT标准纳入ITU IMT-2020 5G标准;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

  2.开展移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面向不同垂直行业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仪表、跨域协同等新兴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展相关试验。

  (三)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

  1. 推进移动物联网应用发展。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产业数字化方面,深化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推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提升生产效率。治理智能化方面,以能源表计、消防烟感、公共设施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为切入点,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增强城市韧性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生活智慧化方面,推广移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儿童及老人照看、宠物追踪等产品中的应用。

  2. 打造移动物联网标杆工程。建设移动物联网资源库,开展创新与应用实践案例征集入库工作,提供交流推广、投融资需求对接等服务;从资源库中遴选一批最佳案例打造移动物联网标杆工程,通过标杆工程带动百万级连接应用场景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展移动物联网技术的适用场景,拓展基于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四)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1. 健全移动物联网产业链。鼓励各地设立专项扶持和创新资金,支持NB-IoT和Cat1专用芯片、模组、设备等产品研发工作,提高芯片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满足规模出货需求;打造NB-IoT完整产业链,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应用系统;进一步降低NB-IoT模组成本,2020年降至与2G模组同等水平;加大Cat1芯片和模组研发工作,推动模组成本降低,促进规模应用。

  2. 加快云管边端协同的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建设移动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加强网络能力开放,支持物联感知设备快速接入,支撑海量并发应用场景;引导行业应用企业搭建设备整合智能化、设备及数据管理智能化、系统运维智能化的垂直行业应用平台,逐步形成移动物联网平台体系,进一步降低移动物联网设备的开发成本和连接复杂度,满足复杂场景应用需求。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设开放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测试、验证及开发支持等服务。

  3.规范移动物联网行业发展秩序。支持开展移动物联网网络质量评估测试,推进网络服务质量契合用户需求,促进移动物联网网络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监督作用,及时妥善处理用户反映的服务问题,激励企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强化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发展氛围。

  4.支持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开展移动物联网业务。充分发挥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快速、灵活的响应机制和跨行业优势资源能力,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领域开展移动物联网业务创新,促进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五)建立健全移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1.加强移动物联网安全防护和数据保护。建立移动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明确运营企业、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等不同主体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加强移动物联网网络设施安全检测,强化对网络安全漏洞收集、报告和修复的指导规范。依托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支持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移动物联网重点产品安全评测,加速形成匹配移动物联网场景特征和安全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加强移动物联网用户信息、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保护。

  2.夯实移动物联网基础安全。建立移动物联网安全标准框架,制定物联网卡、终端、网关等重点环节的分级分类安全管理系列标准。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加大对移动物联网终端可信认证技术、区块链溯源等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应用。加快建设移动物联网安全监管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态势感知、卡端管理、风险预警等实时监测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发展路线图。顺应移动通信技术更迭规律、产业发展趋势及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以NB-IoT与Cat1协同承接2G/3G物联连接,提升频谱利用效率。在保障存量物联网终端网络服务水平的同时,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

  (二)开展发展水平评估。建立移动物联网发展指数模型(附件),完善数据统计和信息采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跟踪监测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编制移动物联网发展报告。客观衡量和评价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各方发展移动物联网的动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规划。鼓励各地在工业(产业)园区、智慧城市、美丽乡村以及城市道路桥梁、市政管网、综合管廊、交通物流、绿地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智慧应用需求,提前做好移动物联网相关设施建设或预留空间。

  (四)营造有序市场环境。移动物联网企业应将物联网业务纳入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管控体系,健全物联网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监测、发现和处置机制,依据物联网卡功能限制要求,严格规范短信、语音等功能使用,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为用户开通物联网功能;强化移动物联网产品进网监管,引导企业依法依规推出各类移动物联网终端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惩治,打造公平良好市场环境。

  (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移动物联网产业联盟的示范引导和资源聚集作用,加强移动物联网优秀案例和标杆工程的宣传推广,鼓励各地结合智慧城市、“互联网+”和“双创”推进工作,加强信息通信行业与垂直行业融合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附件:移动物联网发展指数模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0年4月30日

【纠错】

责任编辑:宋安琪

Copyright www.scio.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10669号-8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请在下面对话框中填写您的意见,我们会尽快解决,感谢您与我们联系,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姓名:

*

手机:

*

电话:

 

Email:

反馈意见:

*

验证码:

看不清图片

请输入:

提交

到2023年连接数将突破20亿 物联网产业发展快应用广-新华网

到2023年连接数将突破20亿 物联网产业发展快应用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1/03 11:19: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到2023年连接数将突破20亿 物联网产业发展快应用广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到2023年连接数将突破20亿 物联网产业发展快应用广

2021-11-03 11:19: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位于浙江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的浙江东胜物联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出口欧洲国家的物联网产品。谢尚国摄(人民图片)

  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逐渐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业内人士表示,《行动计划》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随着相关政策和技术不断完善,中国物联网产业有望实现持续、高效、有序发展。

  政策支持推动发展

  2011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地位。此后,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并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助力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不过,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推进解决的问题。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直面行业发展中的“痛点”,提出四大行动12项重点任务,包括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等。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3年底,要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等。

  有专家表示,《行动计划》不仅对行业做出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还明确了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物联网产业发展稳步前进。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市场规模达到1.66万亿元,预计到2022年底将突破2.12万亿元。在逐渐成熟的政策支持推动下,国内物联网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是全球城市化的新趋势,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逐步推动城市“部件”之间实现“万物互联”。

  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依托5G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迎来“实战”考验。今年7月,台风“烟花”登陆江苏,台风预警和洪水预警双双高挂。在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的帮助下,泗阳县防汛工作人员通过屏幕实时监控该县主要河湖水位站、闸站的水位流量信息,第一时间做出防汛部署。

  据介绍,该县应用的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在前端设置了5G物联网数据采集传感器,可将雨量、水位、积水等信息实时回传平台,同时将实时数据引入专网视频会商平台协助会商工作布置,提升防汛指挥人员预警预报、分析研判的准确性,从而迅速做出相关安排。

  “过去,防洪排涝都要派人到实地进行查看,汛期跑动次数更加频繁。”泗阳县防汛防旱办公室主任邓利民表示,在防汛预报预警平台的帮助下,防汛人员只要进入系统便可实时掌握水情和水位信息,省去大量人力耗费,一台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便能实现“云上治水”。

  为了更好促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本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交通、能源、市政、卫生健康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搭建综合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以构建城市公共治理新模式。

  物联网创新空间巨大

  除了为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物联网还与5G、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加速融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各类智慧生活解决方案。

  模拟身处海边的居家环境、自动烹饪一道美味健康的菜肴……在日前举行的2021美的智能化大会上,依托“物联网+”打造的未来智慧生活体验广受关注。

  “我们围绕VR、AR、AI和家电体感模拟等技术展开研究,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全新家居体验。”美的物联网软件开发负责人王岳明介绍,通过家电物理功能和AI自主服务能力的组合,再结合VR/AR技术,就可以模拟海边、高山、太空等不同居家环境的体验,在多感官层面为用户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在安防领域,物联网技术可赋能监控、门禁、烟雾报警器等系统,达到实时监控家居安全的作用。在交通领域,车联网、融合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也推动实现了人、车、路的紧密结合,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此前的行业发展指导措施,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更加重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家居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提出要在相关领域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今后精准施策指明方向。

  作为新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物联网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有专家表示,在诸多利好政策和技术经验的驱使下,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会不断深化,更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应用场景将陆续推出,物联网产业将以高增长态势持续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杨帆】 阅读下一篇: 新闻热榜 新华视频 广州的最南端 一路风景 一河璀璨 北京冬奥奖牌大揭秘

到2023年连接数将突破20亿 物联网产业发展快应用广

物联网发展提速!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物联网发展提速!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物联网发展提速!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

2021-09-29 20:5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张辛欣)记者29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天眼查数据显示,物联网相关企业共计60万余家,2016年至2020年间,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6.76%。聚焦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重点环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依托更广泛的连接,应用场景积极拓展。

轻轻一点,在家就能快速“接通”医生,基于“微医通”等智能终端,面向家庭场景的“智能家庭医院”模式逐渐清晰;依托传感技术和软硬件设备,覆盖“防、诊、治、管、健”等智能化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应用于实践……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展示了诸多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场景。

行动计划明确,以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交通、能源、市政、卫生健康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将感知终端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

到2023年底,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国内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在山东发布

“一带一路”智能传感与物联网合作联盟助力沿线国家智能互联

我国一项物联网安全测试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物联网发展提速!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

记者29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